孩子爆走怎麼辦
做法1:棍子拿出來打下去就吃了,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好聲好氣說話都不聽,一定要出動棍子才肯吃。
做法2:小孩子吃頓飯拖拖拉拉,還是大人直接餵,吃得比較快又比較多,也不會到處弄得髒兮兮。
孩子一頓飯要餵很久或吃很久,確實令很多照顧者煩惱,照顧者可以從生理、心理及環境三方面檢視一下狀況。
生理上,孩子是否不餓或已經吃飽了,可以想想孩子在這餐之前,幾點吃過東西?吃了哪些東西?有進行足夠活動消耗體力嗎?或是孩子是否累了。心理上,孩子可能想玩或想延續因為用餐被中斷的活動,所以無心於用餐,或是用餐經驗不佳,讓孩子備感壓力。環境上,是否有讓孩子分心的人、事、物。
基於上述可能原因,照顧者可以嘗試安排一個適合你們家與你的孩子的用餐時段與環境,舉例來說:固定的用餐時間,餐前避免給予過多點心或是慎選點心種類,如果可以跟全家人同時段用餐,也可以讓孩子有參與感,用餐環境減少讓孩子分心的物品,比如過多玩具。
這年齡的孩子,可能有時會玩食物或是還無法精準控制大小肌肉動作而將食物灑出來,這是一個探索與學習的過程,在可接受範圍內是否能允許孩子這樣做,而不是一直提醒與要求,讓孩子感受到用餐是放鬆愉悅的。
每個孩子的食量不同,每餐能吃的量可能也都會不一樣,就像我們有時吃多有時吃少,只要孩子活動力、發育都在正常範圍中,照顧者可以在一定原則下又保有調整的彈性,像是30分鐘或1小時後,就不再讓孩子繼續吃,或是依孩子當下食用的量決定把餐食收起來或由照顧者餵食,或是允許孩子不用一定把碗裡的食物吃完、下次先給予少量餐食讓孩子有成就感等等。
如果每次的用餐都造成親子間很大壓力,除了孩子的狀況,或許可以檢視一下這壓力是否來自孩子以外,比如長輩的要求與過度關心,或是照顧者本身過度焦慮。
做法1:尊重孩子當下的想法,就順著他吧,看看他到底要幹麼,不然一直鬧也不是辦法。
做法2:當然不行順著他啊,不知道在鬧什麼,再鬧就打下去讓他停止。
孩子哭鬧有很多原因,但不管原因為何,可以確定的是孩子當下是有情緒的。遇到孩子有情緒,大部分人的反應是找出原因並解決,希望情緒趕快過去,停止哭泣或停止生氣,這是很正常的反應與想法,不過,這階段的孩子可能還說不清楚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也還沒有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此時,照顧者一直問孩子怎麼了,或是要孩子不要哭、不要鬧了, 可能會讓彼此更挫折。
看見並處理孩子的情緒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該有的限制與規範還是應該被堅持,只是不會是在孩子情緒高張時,想想自己有情緒時,當旁人不認同你的情緒,甚至要你停止該情緒時,你是甚麼感受?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你知道孩子為何哭鬧,鼓勵你幫孩子說出來,像是『不能繼續在公園玩,你好失望、好生氣。』就算不知道原因也沒有關係,你可以說『你哭這麼大聲又一直跺腳,應該是很生氣吧!』這樣的看見與表達會讓孩子感受到有人懂他,緊接著可以抱抱他或拍拍他的背或是靠近他讓他知道你陪著他。對很多照顧者而言,可能最難的是在公眾場合安撫哭鬧的孩子,這個時候,你可以考慮換到讓你自在一點的場所,這也是一個避免自己失控失常的方式,照顧者冷靜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抱起孩子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生氣了,我抱你到一個比較不影響別人的地方,我陪著你。』
情緒就像波浪,會來會去,有快有慢有大有小,當照顧者可以冷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情緒平穩後,該教孩子的,就可以好好教他。
做法1:一定要小孩跟人問好!禮貌要從小培養,怎麼可以不打招呼?!這樣別人會覺得我很不會教小孩。
做法2:小孩不想打招呼就算了,但是我會幫他跟對方道歉,畢竟小孩還小不懂,是我沒教好。
打招呼被視為是一種基本禮貌,但是不打招呼是否就等於沒有禮貌?一個孩子要不要打招呼,基本上跟他會不會說話無關,因此,當孩子不打招呼時,請千萬不要對他說『你啞巴嗎?不會叫人啊!沒有禮貌。』而是要去了解對孩子而言,困難在哪裡。千萬不要因為打招呼這件事貶抑孩子或允許旁人藉此貶抑孩子,禮貌這件事應該是要自然而然,發自內心。
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氣質都不同,有的孩子對於陌生的人事物與環境適應快,有的慢,這很正常,我們都不一樣。如果孩子比較害羞、被動,照顧者可以給予一些協助:
做法1:一定要我生氣才要去上學,每天這樣吼來吼去,小孩覺得委屈,我也很累啊。
做法2:每天都要上演十八相送,真的好累,可是看到孩子哭成那樣,我真的很捨不得送他去上學,孩子在哭,我也很想一起哭。
面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上學前哭鬧,照顧者難免會有捨不得、自責、煩躁等種種複雜的情緒,幾乎所有照顧者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如果上幼兒園是個不能變動的決定,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照顧者至少立場要堅持,也就是不會在孩子哭鬧中妥協讓孩子請假,以免孩子以為只要哭就可以不用上學,但並不是跟孩子說『哭也沒用,你就是要上學。』『不要哭了,哭甚麼哭,又沒甚麼大不了。』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件小事有甚麼好哭的,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件大事,而這年紀的孩子,面對不想要、不喜歡的事,可能還沒有很多因應方式,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
面對情緒張力這麼大的孩子,照顧者需要協助他冷靜下來,可以試著說出他的情緒,『你很不想上學,所以哭得好傷心。』『你真的很想待在家裡,所以很傷心也很生氣。』『你好傷心,傷心到眼淚都停不下來。但是我上班快來不及了,我抱你出門,你可以繼續哭,我陪著你。』(如果孩子提到幼兒園/上學等字眼情緒會大崩潰,就巧妙避開,只要說出孩子情緒,讓孩子知道你理解就好。)
孩子情緒如果可以在出門前緩和下來,可以問問孩子,在照顧者做得到的範圍內,可以做些甚麼讓他好過一點,有些孩子可能希望帶一個小東西在書包裡,讓他在幼兒園可以看一看摸一摸來安撫自己,比如小手帕、小玩偶或是照顧者的照片。這些小小的安撫物與安撫方式也可以事前被討論,提早為孩子做預備。有些孩子只需要被確認即便他在幼兒園,照顧者會想念他,或是幾點就會接他回家,情緒就可以被安撫下來。
如果無法順利在出門前成功安撫孩子,比如上班要遲到又不能請假、跟客戶約好了,那就用最快的方式讓自己出門,而不是跟孩子說理,這個時候孩子是聽不下去的,為了不讓自己因為時間壓力而失控,或是情況惡化兩敗俱傷,就帶著哭泣中的孩子出門吧! 但別忘了,持續用口語或肢體表達你對孩子情緒的理解與接納,到幼兒園時,請老師接手繼續陪伴孩子。傍晚接到孩子時,好好抱抱他,這個階段一定會過去的。
做法1:超危險的,一定要打到讓他知道痛,下次才不會再犯。
做法2:家裡的插座都有防護措施,但小孩就是會摳下來去玩;帶小孩出門也是牽著他的手,但他會突然甩開跑到馬路上,講了再講都沒有用。
這階段的孩子對外在事物充滿好奇心,努力用身體感官探索周遭環境,這是他們學習的方式,卻讓很多身旁的大人很煩惱,我們總期待他們說了就要聽,聽了就要懂,懂了就要做到,但其實這年紀的孩子認知能力還沒有這麼好,更何況是自制力,所以需要照顧者不斷的提醒與協助。
很多時候照顧者並不是有意要用吼罵或是打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做出危險動作,而是情急之下因為太擔心太害怕孩子發生危險而有的直覺式反應,或是相信孩子一旦害怕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事,但是這樣的作法可能只是讓孩子因為怕你而不敢在你面前做出同樣的行為,或是當下停止,但並沒有真正理解到這些事情的危險性與不適當之處,長遠來說,孩子可以因為害怕責罵而陽奉陰違,或是處處受限而不敢嘗試,抑或因為擔心被你責難,未來生活中遇到麻煩與困難都不敢向你表達,這樣的情況無論對於孩子的自信、學習或親子關係,都沒有幫助。
面對孩子會有的危險行為,除了硬體上的必要防護,像是不適合孩子碰觸的物品要放在孩子看不到、拿不到的地方,降低大人一直在限制孩子的頻率,讓孩子可以在安全環境中探索與活動之外,在照顧學齡前孩子上,大人就是要多一分心力去留意他們的安全,因為總有無法防範或疏漏之處,然後在孩子做出危險行為時,除了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之外,再予以說明與制止,孩子才能在這樣的經驗中,慢慢累積安全知識與建立行為規範。以很多孩子都喜歡玩的插座來說,除了不用的插座要加上安全蓋,當孩子去碰觸時,我們可以反應出他們的好奇,告知危險性並轉移其注意力,像是『你很好奇這裡是甚麼/這裡為何有洞,所以想摸一摸是嗎?但是這個很危險,不可以碰,我們去玩其他東西或去其他地方玩。』面對孩子過馬路想甩開照顧者的手,可以說『你很想自己過馬路是嗎?但是路上車子很多,我們必須牽手。』或是如果孩子年齡可以且該路段安全性尚可,也可以跟孩子說『我們牽手一起過馬路,快到的時候,我會放手讓你試看看自己走,如果你可以好好走,下次可以讓你有更多時間不用牽手過馬路。』在安全範圍內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但當孩子無法遵守約定時,也要同步給予限制,比如過馬路不守規則,當天或有幾天的時間,出門都要牽手不能自己走。
做法1:大的可以溝通了,弟妹還小不懂事,當然是大的要讓小的啊。
做法2:跟他們說輪流玩,但他們都不願意,就是要搶,用講的行不通耶,一定要我發脾氣才會停。
我們都希望手足間可以和平相處,但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摩擦,有摩擦不見得不好,但要如何處理既能照顧到個別孩子的心情且不傷害手足關係又能讓事情圓滿落幕,會是照顧者需要費心的。
我們期待孩子可以禮讓、分享,但是否一定年紀大要讓年紀小的呢?如果說年紀大要讓年紀小,這原則是不管我幾歲都通用,不管遇到甚麼事都這樣嗎?如果凡事都要禮讓?屬於我的東西我有權利決定要不要分享、要不要禮讓嗎?在處理手足爭執前,或許照顧者可以先想想,上述這些問題。有些我們在教養路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仔細一想可能不是這麼回事,但因為我們可能一路是這樣被教育長大,所以會直覺式反應,但如果有機會檢視,或許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遇到孩子間發生爭執時,照顧者可以想一想他們各自怎麼了,可能都想要獨自玩同一個玩具,所以發生爭吵,可能是對於遊戲規則想法不同,雙方都有各自的委屈需要被看見被處理,如果單純要大的讓小的,大的可能會覺得不公平、委屈,甚至因此不喜歡年幼手足,小的可能因此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甚至到公園或幼兒園等地都以為大家理應讓他,對照顧者而言,或許解決當下爭執,但長遠來說,可能延伸出其他問題。
建議照顧者應該先處理雙方的情緒,讓兩個孩子知道『你們兩個都好想要玩這個玩具,因為沒有辦法自己玩這個玩具,所以很傷心很生氣。』『你想要自己玩這個玩具,覺得是你先拿到的,弟弟卻要搶,你好生氣。』『你很喜歡哥哥手中的玩具,但卻不能玩,很傷心。』透過口頭與肢體接觸及安撫的方式,先穩定孩子的情緒,接著陪孩子討論如何處理事情,有時孩子無法討論出共識,就要由照顧者提出不同選擇,甚至做出決定。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能耗時,可能無法保證以後就不會出現手足爭執,但孩子會在過程中感受到照顧者在乎他們,每個孩子都擁有照顧者的關心與疼愛,並學習到問題的解決方式,而這些跟手足相處的經驗,是可以延續到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上的。
做法1:一直玩手機真的傷眼又會成癮,只能沒收了,看他哪天願意聽話才給他用。
做法2:停掉他的網路,其他的隨便他啦。
每個家庭對於手機的使用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與規定,但無論照顧者決定何時要給孩子手機,正確的使用觀念與使用規範,愈早建立愈好。
不少照顧者可能是先給孩子手機,等出現問題時,才開始設限,這個時候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會產生較大反彈,一來習慣要改變不容易,再來不理解為何以前可以現在不行,但並不是過去沒有設限,現在就不能設限,建議照顧者一旦意識到的時候,就要及早開始並徹底執行。
當發現孩子手機使用太久時,照顧者可以告訴孩子他已經玩很久了,再幾分鐘就要把手機收起來,時間一到請確實執行,這時候孩子可能因為手機被收起來而鬧情緒發脾氣,這很正常,照顧者可以反映出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你很想玩手機,但手機被收起來,你很不開心、很生氣。』如果孩子因為情緒而出現口語或肢體攻擊,請以雙方安全為優先考量,在可行範圍內予以制止防護,但請保持態度跟語氣的平穩,像是『我知道你很生氣,為了不讓你傷害自己,我必須抱住你,我會在這裡陪你,你可以生氣,但不能傷害自己跟別人。』『你很生氣,氣到開始罵人,雖然我認為罵人是不對的,不過我還是會在這裡陪你,等你冷靜下來。』一旦你決定要針對孩子使用手機行為設限,面對孩子哭鬧時,也請溫柔而堅定的堅持下去,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這時候跟孩子嘔氣,可能讓氣氛更僵,也許這次孩子因為說不過你、吵不贏你,所以放棄,但可能還會有下次,或是想盡辦法脫離照顧者視線下使用手機。等事件平息後,可以再利用機會好好跟孩子談談後續手機使用規範。
做法1:叫都叫不動,一定要打下去才要動作。
做法2:講到不想再講了,算了啦,就讓他去給老師管啦。
面對孩子叫不動或是忘東忘西,確實讓照顧者很費心,在不斷催促跟提醒的過程中,經常是又無奈又生氣。照顧者的提醒無非是希望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態度與能力,但我們的做法有發揮功效嗎?
在動怒前,照顧者是否觀察過在哪些狀況下孩子容易叫不動或拖拖拉拉,如果只是特定狀況下如此,那就得根據個別狀況處理。比如:當孩子此刻正被其他事情吸引時,可能根本沒有注意聽,給你的回應也只是直覺式的反射動作,但我們卻自顧自地講完並認為孩子應該聽到且會做到。此時,可能走到他面前,先把他的注意力拉回來再告訴他要做甚麼會更有效。另外,有時是我們指令不清楚,我們可能告訴孩子『書桌收拾一下』,但沒有具體說出你期待他何時收?怎麼收?當孩子晚一點收或是收拾狀況不如預期,照顧者便會認為孩子叫不動、拖拖拉拉、不用心以及不負責任,因此,指令具體而明確,可以讓孩子清楚知道照顧者的期待,照顧者也比較不容易感到挫折,以收拾書桌為例,照顧者可以說『現在去把書桌上的書收到書架上排好,筆放到鉛筆盒裡』。低年級的孩子初期可能需要照顧者陪伴完成或示範,慢慢就可以自己完成。當然,有些孩子可能個性上比較健忘或是動作比較慢,需要我們依據他的特質給予協助,比如:貼小紙條提醒或請老師幫忙等等。
除了上述做法之外,有時讓孩子承擔行為帶來的後果也是很好的學習,
當評估事情後果不危及安全且是孩子可以承擔跟應該承擔的,適度提醒後,不妨就讓孩子去承擔後果吧!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沒有完成當日作業,但睡覺時間到了,照顧者還是必須要請他上床,然後面對隔日老師的處罰這是一種方式;另一個狀況是孩子一直看電視,請他去洗澡卻一直拖拖拉拉,那結果就不會是讓孩子不洗澡,因為這可能影響同住家人或學校同學,結果會是照顧者關掉電視請他去洗澡甚至以後都要洗完澡才能看電視。
做法1:送他去念書,不是讓他出一張嘴頂來頂去,頂到我火氣都上來了,小孩就該有耳無嘴,只想一巴掌下去讓他閉嘴。
做法2:既然那麼愛頂嘴,那我就都不要跟他講了,隨便他愛回什麼,跟他冷戰幾天,讓他知道我在不爽。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自我意識也隨之發展,因此,會有他的想法、喜好與需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是否表達出來以及如何表達。面對頂嘴的孩子,我們在意的是他的態度還是他的言論或行為。
如果孩子的態度不好,但是他的想法或行為並沒有問題,照顧者可以想想是否一定要在當下處理孩子態度問題,舉例來說:如果你請孩子去看書,孩子臉很臭,嘴裡唸唸有詞覺得你很囉唆,然後就進房間看書,這個時候,孩子也聽話進去看書了,再追究他的態度與口中唸唸有詞的行為,可能導致彼此都很不高興,最後書也沒看,甚至兩人還吵了架,是否就先讓孩子看書,但再找適當時機讓孩子知道他的態度與行為讓你覺得不舒服不受尊重。這種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時由於賀爾蒙的不穩定,確實會比較煩躁。
如果孩子只是想法跟你不同,倘若我們希望孩子是個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孩子,那麼給予孩子機會練習表達很重要,請先聽聽他的想法,再提出你不同的看法,當照顧者願意聽孩子說,孩子也會願意聽照顧者說。
如果孩子行為上已經呈現情緒高張的狀態,照顧者可以反應出孩子的情緒並適時喊停,我們可以說『我們意見不同讓你很生氣,其實我也不開心,我需要冷靜一下,我們再找時間討論』。
孩子因為認知跟口語能力愈來愈好,確實會讓照顧者覺得他們跟以前不一樣,變得意見很多,但仔細想想,我們是否也因為他們年紀漸長,對他們要求多了,但包容卻少了,我們都努力在適應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