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時代的興起,育兒的討論也不再僅僅只能與親朋好友討論,也有許多民眾會到社群中,尋找與自己理念相符合的意見領袖,或育兒社群加入討論。今年有三組親子網紅,特別與兒盟一起響應橘絲帶兒保運動,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與看法。育有一位非常活潑兒子的藍白拖表示,遇到孩子在搭乘交通工具時哭鬧,起初會用3C產品讓孩子安靜,後來發現只要有準備一些小玩具,讓孩子玩也陪孩子玩,就能大大降低孩子哭鬧的狀況。並且在管教方式中,藍白拖認為廣義的體罰,也應該要包含會對於孩子心理受到傷害的處罰,因此威脅、恐嚇等方式,是照顧者可能會不自覺使用,並且讓孩子感到受傷的方式,家長要時時提醒自己,也可以常常跟孩子討論感受。
有兩位女兒的凱莉哥也分享到,自己有曾經遇過孩子在公眾場合爆哭的經驗,當下也引起許多熱心民眾的關心,自己就把孩子抱到洗手間,讓孩子跟自己都有個比較隱私的空間,可以好好的處理情緒,彼此冷靜。凱莉哥認為有時在公共場所中大聲斥責孩子,是因為孩子當時正在做危險的行為,例如:在手扶梯上奔跑或逆向,在會危害到孩子自身安全以及影響別人的狀況下,即時的大聲嚇阻孩子可能是必要的方法。
女兒目前2歲的詹宇夫妻則表示,在管教孩子前可以先多了解孩子的特性,瞭解孩子後,照顧者更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做出回應,比較不會覺得孩子只是不乖,或是挑戰權威。在管教方式上,詹宇夫妻認為照顧者,可以透過學習更多不同的教養方式,來與孩子互動,不一定要使用處罰來使孩子聽話。
兒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推動愛孩子零暴力的過程中,大家對於兒童虐待的認識經常只停留在嚴重的身體傷害,但根據兒盟2019年的調查發現:曾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的兒少,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且其中七成四(73.8%)至成年仍無法釋懷,其傷害並不亞於對身體的暴力。雖然有一定比例的家長認為體罰是必要且有效的管教方式,但在我們連續兩年的調查中皆發現,童年常被體罰或言語羞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價值、親子關係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所以家長不能只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中長期的影響。
在11月20日兒童人權日前夕,橘絲帶兒保運動進入第十屆,今年兒盟持續推動「愛孩子零暴力」行動,在網路上發起「教養體罰行不行?」的民意調查,蒐集各界是否同意台灣也能透過法律來規範禁止家內的體罰,並持續提供能取代體罰的正向教養建議,希望能提供家長在教養孩子上有更多選擇和學習,才能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
前往投票分享你的看法:https://orange.children.org.tw/act2020/survey_ste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