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一要上幼兒園就大哭,爸媽該怎麼辦?
做法1:一定要我生氣才要去上學,每天這樣吼來吼去,小孩覺得委屈,我也很累啊。
做法2:每天都要上演十八相送,真的好累,可是看到孩子哭成那樣,我真的很捨不得送他去上學,孩子在哭,我也很想一起哭。
教養小幫手:
面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上學前哭鬧,照顧者難免會有捨不得、自責、煩躁等種種複雜的情緒,幾乎所有照顧者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如果上幼兒園是個不能變動的決定,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照顧者至少立場要堅持,也就是不會在孩子哭鬧中妥協讓孩子請假,以免孩子以為只要哭就可以不用上學,但並不是跟孩子說『哭也沒用,你就是要上學。』『不要哭了,哭甚麼哭,又沒甚麼大不了。』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件小事有甚麼好哭的,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件大事,而這年紀的孩子,面對不想要、不喜歡的事,可能還沒有很多因應方式,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
面對情緒張力這麼大的孩子,照顧者需要協助他冷靜下來,可以試著說出他的情緒,『你很不想上學,所以哭得好傷心。』『你真的很想待在家裡,所以很傷心也很生氣。』『你好傷心,傷心到眼淚都停不下來。但是我上班快來不及了,我抱你出門,你可以繼續哭,我陪著你。』(如果孩子提到幼兒園/上學等字眼情緒會大崩潰,就巧妙避開,只要說出孩子情緒,讓孩子知道你理解就好。)
孩子情緒如果可以在出門前緩和下來,可以問問孩子,在照顧者做得到的範圍內,可以做些甚麼讓他好過一點,有些孩子可能希望帶一個小東西在書包裡,讓他在幼兒園可以看一看摸一摸來安撫自己,比如小手帕、小玩偶或是照顧者的照片。這些小小的安撫物與安撫方式也可以事前被討論,提早為孩子做預備。有些孩子只需要被確認即便他在幼兒園,照顧者會想念他,或是幾點就會接他回家,情緒就可以被安撫下來。
如果無法順利在出門前成功安撫孩子,比如上班要遲到又不能請假、跟客戶約好了,那就用最快的方式讓自己出門,而不是跟孩子說理,這個時候孩子是聽不下去的,為了不讓自己因為時間壓力而失控,或是情況惡化兩敗俱傷,就帶著哭泣中的孩子出門吧! 但別忘了,持續用口語或肢體表達你對孩子情緒的理解與接納,到幼兒園時,請老師接手繼續陪伴孩子。傍晚接到孩子時,好好抱抱他,這個階段一定會過去的。
Q2:一直嘗試危險行為(玩插座、跑到馬路上等),講也講不聽該怎麼做才好?
做法1:超危險的,一定要打到讓他知道痛,下次才不會再犯。
做法2:家裡的插座都有防護措施,但小孩就是會摳下來去玩;帶小孩出門也是牽著他的手,但他會突然甩開跑到馬路上,講了再講都沒有用。
教養小幫手:
這階段的孩子對外在事物充滿好奇心,努力用身體感官探索周遭環境,這是他們學習的方式,卻讓很多身旁的大人很煩惱,我們總期待他們說了就要聽,聽了就要懂,懂了就要做到,但其實這年紀的孩子認知能力還沒有這麼好,更何況是自制力,所以需要照顧者不斷的提醒與協助。
很多時候照顧者並不是有意要用吼罵或是打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做出危險動作,而是情急之下因為太擔心太害怕孩子發生危險而有的直覺式反應,或是相信孩子一旦害怕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事,但是這樣的作法可能只是讓孩子因為怕你而不敢在你面前做出同樣的行為,或是當下停止,但並沒有真正理解到這些事情的危險性與不適當之處,長遠來說,孩子可以因為害怕責罵而陽奉陰違,或是處處受限而不敢嘗試,抑或因為擔心被你責難,未來生活中遇到麻煩與困難都不敢向你表達,這樣的情況無論對於孩子的自信、學習或親子關係,都沒有幫助。
面對孩子會有的危險行為,除了硬體上的必要防護,像是不適合孩子碰觸的物品要放在孩子看不到、拿不到的地方,降低大人一直在限制孩子的頻率,讓孩子可以在安全環境中探索與活動之外,在照顧學齡前孩子上,大人就是要多一分心力去留意他們的安全,因為總有無法防範或疏漏之處,然後在孩子做出危險行為時,除了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之外,再予以說明與制止,孩子才能在這樣的經驗中,慢慢累積安全知識與建立行為規範。以很多孩子都喜歡玩的插座來說,除了不用的插座要加上安全蓋,當孩子去碰觸時,我們可以反應出他們的好奇,告知危險性並轉移其注意力,像是『你很好奇這裡是甚麼/這裡為何有洞,所以想摸一摸是嗎?但是這個很危險,不可以碰,我們去玩其他東西或去其他地方玩。』面對孩子過馬路想甩開照顧者的手,可以說『你很想自己過馬路是嗎?但是路上車子很多,我們必須牽手。』或是如果孩子年齡可以且該路段安全性尚可,也可以跟孩子說『我們牽手一起過馬路,快到的時候,我會放手讓你試看看自己走,如果你可以好好走,下次可以讓你有更多時間不用牽手過馬路。』在安全範圍內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但當孩子無法遵守約定時,也要同步給予限制,比如過馬路不守規則,當天或有幾天的時間,出門都要牽手不能自己走。
Q3:手足間的爭執,大寶說為什麼都是我要讓妹妹弟弟?
做法1:大的可以溝通了,弟妹還小不懂事,當然是大的要讓小的啊。
做法2:跟他們說輪流玩,但他們都不願意,就是要搶,用講的行不通耶,一定要我發脾氣才會停。
教養小幫手:
我們都希望手足間可以和平相處,但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摩擦,有摩擦不見得不好,但要如何處理既能照顧到個別孩子的心情且不傷害手足關係又能讓事情圓滿落幕,會是照顧者需要費心的。
我們期待孩子可以禮讓、分享,但是否一定年紀大要讓年紀小的呢?如果說年紀大要讓年紀小,這原則是不管我幾歲都通用,不管遇到甚麼事都這樣嗎?如果凡事都要禮讓?屬於我的東西我有權利決定要不要分享、要不要禮讓嗎?在處理手足爭執前,或許照顧者可以先想想,上述這些問題。有些我們在教養路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仔細一想可能不是這麼回事,但因為我們可能一路是這樣被教育長大,所以會直覺式反應,但如果有機會檢視,或許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遇到孩子間發生爭執時,照顧者可以想一想他們各自怎麼了,可能都想要獨自玩同一個玩具,所以發生爭吵,可能是對於遊戲規則想法不同,雙方都有各自的委屈需要被看見被處理,如果單純要大的讓小的,大的可能會覺得不公平、委屈,甚至因此不喜歡年幼手足,小的可能因此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甚至到公園或幼兒園等地都以為大家理應讓他,對照顧者而言,或許解決當下爭執,但長遠來說,可能延伸出其他問題。
建議照顧者應該先處理雙方的情緒,讓兩個孩子知道『你們兩個都好想要玩這個玩具,因為沒有辦法自己玩這個玩具,所以很傷心很生氣。』『你想要自己玩這個玩具,覺得是你先拿到的,弟弟卻要搶,你好生氣。』『你很喜歡哥哥手中的玩具,但卻不能玩,很傷心。』透過口頭與肢體接觸及安撫的方式,先穩定孩子的情緒,接著陪孩子討論如何處理事情,有時孩子無法討論出共識,就要由照顧者提出不同選擇,甚至做出決定。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能耗時,可能無法保證以後就不會出現手足爭執,但孩子會在過程中感受到照顧者在乎他們,每個孩子都擁有照顧者的關心與疼愛,並學習到問題的解決方式,而這些跟手足相處的經驗,是可以延續到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