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專線:
我想要幫幫你
2022.11.16
【換位選擇】教養難題大哉問
Q1:下班回到家,孩子一直吵著要我陪他玩,我也好想陪孩子玩,但身體真的好疲憊,我可以怎麼跟孩子溝通?
有了這樣的體認後,家長也無須喪氣,只要根據孩子發展與特質,用合適的方法,孩子還是可以溝通協調的。試想當你一直很期待一件事的到來,卻被拒絕的心情會是如何?或是同樣要被拒絕,怎樣的說法會讓人覺得被接納而非否定。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除了參考我們的建議,可以依據你對孩子的了解,調整作法或甚至有不同的做法:
(一) 幫自己切換不同模式,轉化心情:你已經知道回家就是要面對家人、孩子,如果今天在外受了氣或有壓力,不妨在回家路上走一小段路或進門前做幾個深呼吸,給自己幾分鐘轉換一下心情再進家門。
(二) 先回應孩子的情緒,再回應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希望你跟他玩時,他的心情可能是無聊、期待、興奮…,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要我陪你玩』、『你一個人玩有點無聊是嗎?』,至於行為回應,端看你的當下狀態,如果你真的很累,累到無法陪他,你可以跟他說『我真的很想陪你,但我今天好累,你先自己玩。』如果你覺得還可以陪他一下,大約會是多久或是依你的體力,可能哪類遊戲是你當下可以負荷的,你可以跟他說『我有點累,我可以陪你玩5/10分鐘』『你想玩甚麼呢?我有點累,無法陪你玩…,不過我們可以玩…或…,你想要玩哪一個?』家長無須勉強自己,孩子需要的是當下全然的陪伴,當你無法做到就告訴孩子,但也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有情緒,這很正常,但也不要為了怕孩子有情緒而勉強自己順應,有時這樣反而讓自己很煩躁,並衍生更多情緒,甚至是親子衝突。
(三) 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孩子,並有固定陪伴孩子的時間:每個家庭的生活型態不同,陪伴不一定只能發生在特定時刻,日常中的關注也很重要,像是忙碌之餘,看到孩子正在玩或正在寫功課,主動跟他聊聊或是好奇他正在做的事,幾句話也能傳達我們對他的關心,當然如果你可以每天都有一小段時間陪伴孩子,像是一起吃晚餐,聊聊彼此白天的生活,或是睡前的說故事、談心時間,或每周挪出一個時間陪陪孩子或是全家人一起做件事,甚至是每個月一次的親子日或家庭日,這些都很好,當我們願意主動陪伴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因此,當我們很忙很累而無法立即滿足孩子需求,甚至必須拒絕時,他們也會理解。
Q2:孩子約定玩五分鐘,時間已經到了,孩子還是一直盧我繼續玩,我該怎麼做?
其實理解孩子的心情或許不難,但為何當下還是令我們難以接受或陷入是否繼續的兩難呢?每位家長狀態不同,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不遵守約定,說好五分鐘,時間一到就不應該討價還價,擔心孩子因此學會耍賴,以後會更難管教,或是覺得可以繼續玩,但又怕破壞規定,或是怕一旦繼續會沒完沒了,陷入天人交戰或是被無限想像衍生出來的恐懼、焦慮給淹沒。
面對孩子一直盧著要繼續玩,想想你自己周一要上班的心情,你會希望別人如何回應你?是『面對現實吧!明天就是要上班』,還是『對啊!假期過好快,怎麼一下子就要結束,真想繼續放假』。雖然事實無法改變,但兩個不同的回應會讓聽的人有不同感受,因此,面對孩子不願意結束遊戲,我們可以跟孩子說『這遊戲很好玩,你很想繼續玩,捨不得結束』、『五分鐘怎麼這麼快,你覺得還沒玩夠,很想要繼續玩』。
同理孩子心情後,想想你還可以陪伴他再玩一下嗎?如果可以,會是多久?不要因為怕孩子有情緒而選擇順應他,而是因為你衡量過真的可以再玩一下,所以你同意,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繼續玩,我們可以再玩5或10分鐘,之後時間到,就要結束』,如果你不能再陪孩子玩,或是已經再陪5或10分鐘,必須結束遊戲,這時候就好好承接孩子的情緒吧!你可以說『我知道不能繼續玩,你好傷心』、『我知道你真的很不想結束,很想要我繼續陪你,我不能繼續陪你玩,讓你很失望』,處理孩子想繼續玩而不能繼續的失落、傷心的心情,可能一開始會很久,但別忘了,這樣的練習與時間投入,可以培養孩子行為與情緒調節的能力,隨著你一次次的陪伴,孩子能力會愈來愈好,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己意的事發生,在你可以陪伴孩子練習的時候陪伴他,將來放手讓孩子飛的時候,也會更放心。
Q3:孩子沒有完成功課就想玩
排除其他因素,如果孩子純粹是因為想玩而沒有完成功課,家長可能要介入處理孩子時間分配議題,可以跟孩子討論他每天想做跟應該要做的事,以及可以運用的時間長短,再依據孩子的自律程度與家長可接受程度來決定要由孩子決定時間規劃與分配或是由家長制定並監督孩子執行,亦可由雙方討論下決定。
有些家長會說他想放手,但又覺得孩子不可信任,這時候與其口頭說放手,卻處處干涉,不如一開始就說清楚,讓孩子知道哪些時間與事項必須你來決定,哪些時間是孩子可以自行運用。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家長都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無法每次都按計畫進行,不免還是需要家長的協助與介入,重點是要在這過程中養成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如果他想要有分配時間的自由,就必須負起一定的責任,而家長也要堅持執行,比如當孩子沒有完成功課時,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玩,但是,我們約定好要完成功課才可以玩,所以,請你先完成功課。』如果孩子一直吵不願意寫功課,此時,很容易讓家長情緒翻湧而上,怒火中燒,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開始教訓孩子或說教,有可能會讓彼此都陷入情緒當中,讓情況更難處理,建議家長要穩住情緒,你可以持續回應孩子的心情但依然堅持你的立場,告訴孩子『我知道現在不能玩你很生氣、很傷心,我陪你緩和一下你的情緒』,接納孩子情緒並非認同孩子行為,孩子會學習到他可以有情緒,情緒是可以被接納的,而該做的事並不會因為有情緒而不同。
完成功課是孩子的責任,有時候家長可能會覺得該做的都做了,但孩子還是無法如期完成功課,甚至會擔心老師認為家長不負責任,沒有盡力督促孩子,如果有這樣的擔心,可以私下跟老師溝通,尋求老師協助,讓孩子自己承擔沒有完成功課的後果,而家長只在旁輔佐。
Q4:孩子不服管教(愛頂嘴)
身為家長,你是否希望孩子願意跟你交流他的想法與意見,如果是,那當你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是頂嘴時,或許可以想想你不能接受的是他的行為還是態度,很多時候家長其實是覺得孩子態度不好,而不是不認同孩子的言語行為,但往往說出口的是『你還敢頂嘴』、『我說一句,你說十句』、『你再說一句試試看』,孩子可能回應你『我沒有頂嘴』、『為什麼都要聽你的』或是一張臭臉,最終不歡而散,下次同樣情況再度發生,因此,面對孩子看似不服管教或是頂嘴,你可以嘗試跟孩子說『我聽到你說你其實有寫功課,只是漏掉了某些部分,謝謝你的說明,但你的口氣讓我很不舒服,我希望你可以好好說話。』『你覺得我誤會你了,我很抱歉讓你有這個感覺,你願意說出來很好,但你說話的口氣讓我覺得不受尊重,我希望你可以調整。』如果當下你的狀況無法好好跟孩子說話,家長可以主動喊停,讓孩子知道你需要時間冷靜一下,再來討論處理這件事。
當彼此情緒都緩和後,雙方可以再針對引發衝突的事情討論處理方式,比如未來如何避免寫功課時漏東漏西,完成度不佳,孩子應該負起哪些責任,以及同樣情形再發生要如何處理。
教養小幫手:
忙了一天,所有人下班後回到家幾乎都是希望能趕快休息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想法與心情很正常。身為父母,辛苦之處就在於有時候甚至是多數時候,時間或行程無法完全由自己掌控,因為還在成長中的孩子,他的自律能力、行為與情緒調節能力都不如我們預期,需要時間慢慢培養與耐心等候成熟的那一天。有了這樣的體認後,家長也無須喪氣,只要根據孩子發展與特質,用合適的方法,孩子還是可以溝通協調的。試想當你一直很期待一件事的到來,卻被拒絕的心情會是如何?或是同樣要被拒絕,怎樣的說法會讓人覺得被接納而非否定。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除了參考我們的建議,可以依據你對孩子的了解,調整作法或甚至有不同的做法:
(一) 幫自己切換不同模式,轉化心情:你已經知道回家就是要面對家人、孩子,如果今天在外受了氣或有壓力,不妨在回家路上走一小段路或進門前做幾個深呼吸,給自己幾分鐘轉換一下心情再進家門。
(二) 先回應孩子的情緒,再回應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希望你跟他玩時,他的心情可能是無聊、期待、興奮…,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要我陪你玩』、『你一個人玩有點無聊是嗎?』,至於行為回應,端看你的當下狀態,如果你真的很累,累到無法陪他,你可以跟他說『我真的很想陪你,但我今天好累,你先自己玩。』如果你覺得還可以陪他一下,大約會是多久或是依你的體力,可能哪類遊戲是你當下可以負荷的,你可以跟他說『我有點累,我可以陪你玩5/10分鐘』『你想玩甚麼呢?我有點累,無法陪你玩…,不過我們可以玩…或…,你想要玩哪一個?』家長無須勉強自己,孩子需要的是當下全然的陪伴,當你無法做到就告訴孩子,但也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有情緒,這很正常,但也不要為了怕孩子有情緒而勉強自己順應,有時這樣反而讓自己很煩躁,並衍生更多情緒,甚至是親子衝突。
(三) 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孩子,並有固定陪伴孩子的時間:每個家庭的生活型態不同,陪伴不一定只能發生在特定時刻,日常中的關注也很重要,像是忙碌之餘,看到孩子正在玩或正在寫功課,主動跟他聊聊或是好奇他正在做的事,幾句話也能傳達我們對他的關心,當然如果你可以每天都有一小段時間陪伴孩子,像是一起吃晚餐,聊聊彼此白天的生活,或是睡前的說故事、談心時間,或每周挪出一個時間陪陪孩子或是全家人一起做件事,甚至是每個月一次的親子日或家庭日,這些都很好,當我們願意主動陪伴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因此,當我們很忙很累而無法立即滿足孩子需求,甚至必須拒絕時,他們也會理解。
Q2:孩子約定玩五分鐘,時間已經到了,孩子還是一直盧我繼續玩,我該怎麼做?
教養小幫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應該不陌生,孩子不想結束遊戲的心情就像假期結束大人不想上班的心情,歡樂時光的結束總令人依依不捨,可見孩子真的很喜歡也很享受你的陪伴啊!其實理解孩子的心情或許不難,但為何當下還是令我們難以接受或陷入是否繼續的兩難呢?每位家長狀態不同,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不遵守約定,說好五分鐘,時間一到就不應該討價還價,擔心孩子因此學會耍賴,以後會更難管教,或是覺得可以繼續玩,但又怕破壞規定,或是怕一旦繼續會沒完沒了,陷入天人交戰或是被無限想像衍生出來的恐懼、焦慮給淹沒。
面對孩子一直盧著要繼續玩,想想你自己周一要上班的心情,你會希望別人如何回應你?是『面對現實吧!明天就是要上班』,還是『對啊!假期過好快,怎麼一下子就要結束,真想繼續放假』。雖然事實無法改變,但兩個不同的回應會讓聽的人有不同感受,因此,面對孩子不願意結束遊戲,我們可以跟孩子說『這遊戲很好玩,你很想繼續玩,捨不得結束』、『五分鐘怎麼這麼快,你覺得還沒玩夠,很想要繼續玩』。
同理孩子心情後,想想你還可以陪伴他再玩一下嗎?如果可以,會是多久?不要因為怕孩子有情緒而選擇順應他,而是因為你衡量過真的可以再玩一下,所以你同意,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繼續玩,我們可以再玩5或10分鐘,之後時間到,就要結束』,如果你不能再陪孩子玩,或是已經再陪5或10分鐘,必須結束遊戲,這時候就好好承接孩子的情緒吧!你可以說『我知道不能繼續玩,你好傷心』、『我知道你真的很不想結束,很想要我繼續陪你,我不能繼續陪你玩,讓你很失望』,處理孩子想繼續玩而不能繼續的失落、傷心的心情,可能一開始會很久,但別忘了,這樣的練習與時間投入,可以培養孩子行為與情緒調節的能力,隨著你一次次的陪伴,孩子能力會愈來愈好,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己意的事發生,在你可以陪伴孩子練習的時候陪伴他,將來放手讓孩子飛的時候,也會更放心。
Q3:孩子沒有完成功課就想玩
教養小幫手:
孩子是否完成功課除了跟時間分配有關,有時還涉及其他層面問題,像是功課量、功課難易度、孩子專注力等等,因此,面對孩子功課沒有完成,家長可能要先觀察一下可能原因,才能根據孩子的個別性提供協助。排除其他因素,如果孩子純粹是因為想玩而沒有完成功課,家長可能要介入處理孩子時間分配議題,可以跟孩子討論他每天想做跟應該要做的事,以及可以運用的時間長短,再依據孩子的自律程度與家長可接受程度來決定要由孩子決定時間規劃與分配或是由家長制定並監督孩子執行,亦可由雙方討論下決定。
有些家長會說他想放手,但又覺得孩子不可信任,這時候與其口頭說放手,卻處處干涉,不如一開始就說清楚,讓孩子知道哪些時間與事項必須你來決定,哪些時間是孩子可以自行運用。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家長都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無法每次都按計畫進行,不免還是需要家長的協助與介入,重點是要在這過程中養成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如果他想要有分配時間的自由,就必須負起一定的責任,而家長也要堅持執行,比如當孩子沒有完成功課時,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玩,但是,我們約定好要完成功課才可以玩,所以,請你先完成功課。』如果孩子一直吵不願意寫功課,此時,很容易讓家長情緒翻湧而上,怒火中燒,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開始教訓孩子或說教,有可能會讓彼此都陷入情緒當中,讓情況更難處理,建議家長要穩住情緒,你可以持續回應孩子的心情但依然堅持你的立場,告訴孩子『我知道現在不能玩你很生氣、很傷心,我陪你緩和一下你的情緒』,接納孩子情緒並非認同孩子行為,孩子會學習到他可以有情緒,情緒是可以被接納的,而該做的事並不會因為有情緒而不同。
完成功課是孩子的責任,有時候家長可能會覺得該做的都做了,但孩子還是無法如期完成功課,甚至會擔心老師認為家長不負責任,沒有盡力督促孩子,如果有這樣的擔心,可以私下跟老師溝通,尋求老師協助,讓孩子自己承擔沒有完成功課的後果,而家長只在旁輔佐。
Q4:孩子不服管教(愛頂嘴)
教養小幫手:
我們的文化強調『囝仔人有耳無嘴』也就是大人說話孩子只需要順從不要有意見,但同時我們又鼓勵孩子要有個人想法,勇於表達。試想一個孩子要如何做到在家順從,在外又勇於表達個人意見與想法呢?身為家長,你是否希望孩子願意跟你交流他的想法與意見,如果是,那當你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是頂嘴時,或許可以想想你不能接受的是他的行為還是態度,很多時候家長其實是覺得孩子態度不好,而不是不認同孩子的言語行為,但往往說出口的是『你還敢頂嘴』、『我說一句,你說十句』、『你再說一句試試看』,孩子可能回應你『我沒有頂嘴』、『為什麼都要聽你的』或是一張臭臉,最終不歡而散,下次同樣情況再度發生,因此,面對孩子看似不服管教或是頂嘴,你可以嘗試跟孩子說『我聽到你說你其實有寫功課,只是漏掉了某些部分,謝謝你的說明,但你的口氣讓我很不舒服,我希望你可以好好說話。』『你覺得我誤會你了,我很抱歉讓你有這個感覺,你願意說出來很好,但你說話的口氣讓我覺得不受尊重,我希望你可以調整。』如果當下你的狀況無法好好跟孩子說話,家長可以主動喊停,讓孩子知道你需要時間冷靜一下,再來討論處理這件事。
當彼此情緒都緩和後,雙方可以再針對引發衝突的事情討論處理方式,比如未來如何避免寫功課時漏東漏西,完成度不佳,孩子應該負起哪些責任,以及同樣情形再發生要如何處理。